山东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山东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山东语文三模
    2、山东省高三摸底考试2024
    3、2024山东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
    4、2024山东省高三期末模拟语文
    5、山东省高三三模试题2024语文
    6、山东省2024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7、2024山东省三模
    8、2024山东省高三三模
    9、2024山东各地市三模试题
    10、山东省2024高三期末考试
2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后主刘禅,凡是宫中之事,应先向先帝选拔的贤臣请教,然后施行,这样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2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以无声衬有声,写一曲终了而听者仍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的句子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两句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扣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极度的夸张中,让人从触觉的角度体会到蜀道的高险。2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希望北伐要像刘裕那样带领精锐之师,展示“气吞万里如虎”之势,而不要像刘义隆那样轻率而为,落得“(赢得)仓皇北顾”的悲惨结局。28《出师表》中,蜀中臣子因追念先帝的优渥待遇,想要报恩于后主,所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都义无反顾为国家效力。29.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周边草美花繁的两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0.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客人在赤壁之下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的两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1.《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两句写出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乘着旋风飞上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壮阔景象。32《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3.《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3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5.苏轼的《赤壁赋》中,刻画“一世之雄”曹操的伟岸形象的句子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横扫胡虏的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7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暗含多层悲意,具有极强的包孕性和艺术张力,饱含着半生漂泊的诗人老病孤愁、悲慨万端的复杂情感。38.《氓》中“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两句可使人想象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3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被先帝委以重任以来自己日夜忧心国事的直接原因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40.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余则缊袍散衣处其间”点明自己衣着破旧,但却安贫乐道,面对那些富贵子弟“略无慕艳意”。41.庄子《逍遥游》中,均用比喻手法极言鹏鸟之大的两句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42.《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词人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描写了周公瑾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精神意态。43猿,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哀厉,文人往往借以传达一种凄凉之意,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又如《三峡》中的“猿鸣三声泪沾裳”。4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不及时吸取前车之鉴,很可能会出现杜牧《阿房宫赋》中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后果。45.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王勃《滕王阁序》中“酌贪泉而觉爽”意思相近。46.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47.《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48.庄子《逍遥游》中“(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两句,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的心志。49,杜甫在《登高》中用“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写出了常年漂泊异乡的悲苦,又用“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展现了自己备尝艰辛的人生。50苏轼《赤壁赋》中,主客对话结束,二人再次畅饮,其后用“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表现了他们的率性洒脱之风。51荀子《劝学》中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相反,“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是因为用心浮躁。52.屈原《离骚》中写世人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竞相把取悦于人奉作法度。面对如此混乱的社会,诗人发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慨叹。·86…
本文标签: 起点摸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