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名校联考 智传天下·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历史(XS4J)试题

博采众长 名校联考 智传天下·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历史(XS4J)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教学金国1@©所名接单元测试示范寒之札记14.《通典》记载了大唐令:“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满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这种明确城邑与乡村的分野的户籍制度反映了人.城乡二元对立比较严重B.政府对坊市制度的重视C.唐代城市管理功能发展D.城乡之间联系日益密切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户籍制度明确了城邑与乡村的分野,这反映了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下,政府重视对城邑户籍的管理,体现了城市管理功能的发展,故C项正确。城邑与乡村的分野的户籍制度并不能体现城乡二元对立比较严重,也不能说明城乡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坊市制度”,排除B项。答案:C15.中世纪欧洲许多城市的特许状中规定,一旦在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变成城市的自由市民,从而拥有城市市民的特权身份,“市民与自由逐步成为同义词”。这里的“自由”实质是A.提倡公民集体意志B.强调市民拥有行政权力C.否定封建领主制度D.反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盛行封建领主制,领地内的农民对封建领主具有人身依附性,而在城市中“市民与自由逐步成为同义词”则表明市民已经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正确。“公民集体意志”是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中世纪的城市中,掌握城市行政权的并不是市民,排除B项;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D16.1985年,英国健康与社会保障大臣福勒提交的社会保障改革一变革计划》表明了其改革的主要方向,即强调社保由国家负担转为由国家、雇主、雇员三方共同承担,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中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提倡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基本衡。这一方案的提出折射出A.政府努力转嫁财政负担B.个人主义在欧洲的复苏C,英国盛行均势衡思想D.英国经济政策已经调整解析:由材料“强调社保由国家负担转为由国家、雇主、雇员三方共同承担”可知,英国政革的目的是减轻国家的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减少干预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政府转嫁财政负担,这一政革只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排除A项;B项所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均势衡思想”,排除C项。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的妇女在婚姻自主中获得了极大的权利。…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有所松动。女性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择偶权和自主离婚权。唐朝的婚姻生活中出现了“夫从妻居”“妒妇惧内”“男到女家成婚”等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张扬妒技”的现象。此外,唐政府鼓励妇女再嫁,以每年郡县的寡妇数量的减少列为政绩考核的一项。唐朝三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当属唐朝的公主,除去早期天折和出家的公主,改嫁的公主竞然占到总数的23%,可见当时的再嫁之风是多么盛行。摘编自张海灵《从婚姻生活看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23新教材·DY·历史-R-选择性必修1-Q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