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联盟 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L语文答案

九师联盟 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L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九师联盟2024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
    2、九师联盟·2024 - 2024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答案
    3、九师联盟2024三月联考语文
    4、2023-2024九师联盟高三三月答案语文
    5、九师联盟 2023-2024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2023-2024九师联盟高三三月质量检测语文
    7、九师联盟2024高三3月语文答案
    8、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答案
    9、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三月质量检测巩固卷
    10、九师联盟2024高三3月质量检测答案
子,其实是霸主的宾客;危国之君的臣子,他名义上是臣子,其实像俘虏一样。如果大王您要东向凭尊位颐指气使地寻求臣佐,那么奴仆一类的人才就会来到;如果您南向临朝听政,采用宾主相揖谦让的礼节来寻求臣佐,那么真能做臣子的人才就会来到;如果您西向以等的礼节相待,礼贤下士,不凭仗权势来寻求臣佐,那么像朋友一样的人才就会来到;如果您北向像弟子接受老师指点一样,以卑躬退让的态度来寻求臣佐,那么能做老师的人才就会来到。这样,那就进可以行王道,退可以图霸业,请大王您选择。”燕王说:“我很愿意学,然而没有老师。”郭隗说:“大王如果诚心想要复兴王霸之道,我请求为天下贤士在前引路。”于是燕昭王便请郭隗上坐,一直尊其为老师。过了三年,苏代听说这件事,便从东周来到燕国;邹衍听说这件事,便从齐国投奔燕国;乐毅听说这件事,也从赵国来到燕国;屈景听说这件事,便从楚国奔赴燕国。这四位贤士全都来到燕国,终于以弱小的燕国兼并了强大的齐国。那燕国与齐国本来不是势均力敌的国家,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这四位贤士的效力。《诗经》上说:“有众多威仪之士,文王的国家因此安宁。”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宋国发生大水灾,鲁国派人慰问说:“上天下了很久的雨,溪沟河谷都涨满了,漫延到您的领地,使得您的执政大臣担忧,我特派使臣前来表示衷心的慰问。”宋君回答他说:“因为我无才无德,斋戒不谨慎,封地未整治好,使用民力不按时节,所以上天降给我灾祸,又使贵国国君担忧,拜谢命令(承蒙关注),实不敢当。”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宋国也许有希望了吧!”有人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有了过错只要能改,这就等于没有过错,所以说宋国是很有希望的。”宋君听到这些话后,早起晚睡,很早就上朝而很晚才退朝,吊唁死去的臣民,慰问患病的百姓,尽力于国内的政事。过了三年,年成丰收,政治清。先前假若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那番话,那么年成将不会丰收,并且国家也不会安宁。《诗经》上说:“大力辅佐我担当重任,指示我以显明的德行。”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14.C(“颈联实写远行之车没有停靠点”错误,这里应是虚写,而不是实写;另外“反衬”错误,这里是正衬)15.①本句写出离别之时,人们频频回头、恋恋不舍的情状,可谓形象生动。②本句承接上句“征徒出灞涘”而来,点出伤感由何而来;运用设问修辞手法,从而引出下面对于离别伤感的具体叙述。③它是全诗的诗眼,贯穿全诗内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16.(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3)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17.①另辟蹊径②锲而不舍(坚持不懈)③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每处1分,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亦可给分。①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②锲而不舍: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③柳暗花明:比喻经过一番曲折后,出现新的局面)18.[示例]①蔚保国和团队反复论证,②最终提出了一种数字多波束测量和注入的方案。③这种方案的核心是用一个地面站同时管理多颗卫星,④这些卫星在天上既相互支持又听地面指挥。(每句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19.①名篇佳作最多②这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③而苏轼及其词作也成就了黄州(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20.①滑铁卢,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了,代指遭遇失败;这里指的是苏轼的仕途遭遇失败。②成就,指事业上的成绩,也指完成;这里指谪居黄州的经历助力苏轼逐步走向成熟,也提升了苏轼黄州词的思想深度、情感力度和艺术精度。(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21.示例:作词在北宋被当作一种娱乐方式,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却(或但)可以放心大胆地作词,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原句有三处错误:①成分残缺(结构混乱),把“当作”改为“被当作”;②不合逻辑,将“而且”改为“却”或“但”;③语序不当,将“挥洒”与“宣泄”互换位置]【※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