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同卷·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乙卷 语文(一)乙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答案语文
2、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轮答案语文
3、衡中同卷2023-2024高三语文
4、2024衡中同卷全国三卷
5、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全国三卷
6、2024衡中同卷语文答案
7、2024衡中同卷语文
8、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调
9、2024衡中同卷答案高考分科
10、2024衡中同卷新高考
乙)
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文龙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关于“自然”的重要论述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符合“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B.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C.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D.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这与西方哲学的观点并不一致。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自然观有机结合的产物。D.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东西方哲学家用自己的智慧提出了解决之道。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D.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4.云南滇池是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风光秀丽。近年来,大量房地产项目与湖争地,严重破坏了滇池的生态系统。为保护滇池生态,请结合两则材料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6分)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