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源·2024山西中考模拟百校联考试卷(一)文数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晋文源2024山西中考模拟百校联考试卷一
2、晋文源2024山西百校联考一
3、2023-2024山西中考模拟百校联考试卷二晋中专版
4、晋文源2024山西省中考模拟试题
5、2023-2024晋文源山西中考模拟百校联考试卷一数学
6、山西2024年初中百校联考晋文源
7、晋文源2024山西百校联考二提取码
8、晋文源2024山西百校联考三
9、晋文源2024山西百校联考三数学
10、晋文源2024山西百校联考四
文数答案)
九江市2023年高考综合训练卷语文(五)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16题,第Ⅱ卷17至22题,共150分。第I卷(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观念作用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朦胧雅致、含蓄隽永的美学风格和“鹰、遮”的美学特征。据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关于境界的艺术表现的意境理论一“隔”。含蓄,不是一眼见底,也不是晦涩难懂、完全“隔断”,而是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言含蓄朦胧,形象感性,韵味无穷,犹如绣幄香风、纱窗烟雨、雾中花草,这便是“隔”。冯友兰先生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照中国传统,好诗‘言有尽意无穷’”,所以睿智的读者能品味出诗外之意,也能读出书中的“行间”之旨。姜白石云:“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读者要通过作者的引导和自身的经验来品读言辞的内外之旨。正如他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是忧世而非忧生,咏物而非抒怀,凄侧郁结而非清新。是要求读者从玫瑰的花刺中奥出情节的芬芳,而不是像“红杏枝头春意闹”那样“豁人耳目”;是要求读者投入更蕴藉的丰富的想象与揣摩,而不是直接的感官能动感受。朦胧雅致、含蓄蕴藉之所以被古人推为诗艺极致,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周礼》的委婉性、《诗经》的“赋比兴”、先秦的“隐语”和“主文而谲谏”等诗学理论都对中国式的艺术品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国艺术重象征和表现,而不是模仿和再现。诗歌的情思索绕,园林的曲径通幽、回环往复,艺术的含蓄隽永等无一不体现《周易》的“立象以尽意”,正是这些造就了中国诗歌之“隔”。诗贵含蓄,但亦如隔雾观花,故此应把握好“隔”的度。严羽《沧浪诗话》云:“语忌直,意忌露,脉忌浅。”这是我们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简言之,就是要含蓄委婉的表达,借助于诗歌的意象,品味外之旨。或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或适当用典,巧妙用喻,意脉蕴藉,语言简洁凝练。诗意含蓄而不晦涩,朦胧而不模糊,做到既“含蓄悠长、耐人寻味”,又“言辞简约、直指其义”,如此才把握到“隔”之度。把握好“隔”的度,自然就能使读者产生深邃的联想,品味到“隔”之美。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历久弥新,百读不厌,其奥秘之一就在于其含蓄和朦胧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东西”。含蓄蕴藉、朦胧悠远是诗歌的重要审美品质,它们赋予了诗歌蕴藉深厚、情味隽永、余韵无穷、包容宏富的内在审美特性和空灵超脱、变幻多姿、以少胜多、灵动秀美的外在美。“言不尽意”,读者由诗之“隔”去品味诗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味,借助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去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和诗歌的美妙,这才是“隔”的真谛。(摘编自孙凤华《浅析古典诗歌“隔”之美》)高考综合训练卷语文第33页(共40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