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1号4·10月卷1·高中2025届毕业班基础知识滚动测试(三)3语文试题

国考1号4·10月卷1·高中2025届毕业班基础知识滚动测试(三)3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国考1号2024语文2
    2、2024年国考1号5语文答案
16.B(出官:京官贬融往地方任职。)17.C(A项,介词,用/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给/动词,弹奏。C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的”。D项,介词,根据/副词,于是。)18.B(“《登高》《琵琶行》都是近体诗”错,《琵琶行》是古体诗。)19.D(杀鸡做猴: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以达到震或教育其他人的效果。斩草除根:比喻彻底铲除祸根,不留后患。第一处根据后文,应选“斩草除根”。义薄云天: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可用作谓语、定语。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可用作谓语、定语、状语。第二处根据句子成分,应选“义无反顾”。一刀两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千刀万别:一刀一刀将人身上的肉割下处死。第三处根据语境,应选“千刀万别”。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含贬义。弹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含褒义。第四处根据感情色彩,应选“弹精竭虑”。20.B(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借代。B项,比喻。C项,夸张。D项,用典、反问。)21.语句③改为:但被献出的却不是赵氏孤儿(“所以”关联词错误,可改为“但/但是”,或删掉“所以”)语句改为:程婴不得不接受公孙白的调包计(搭配不当,可将“接纳”改为“接受”)(每处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法,修改正确即可给分22.C(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讽刺、否定。)23.①没有氮就没有蛋白质②就能轻松获取氮呢(每处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24.【参考立意】①正确的理想是青年走向成功的路标。②坚定的信念能给予青年前进的力量。③铭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青年才能行稳致远。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浮阳柴桑人。曾祖父陶侃,是东普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情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亲人衰老,家里贫穷,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里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去任职。亲自耕种来供养自己,最后身体变得衰弱多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与贤人相比,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出任县令为过隐居的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官印辞去官职。材料二:陶渊明隐居不做官,是因为他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以做官,也不忍心做官。他曾小试牛刀,在彭泽县做过县令,他因为出身官宜世家而出来做这个官,做官是合平道理的。陶渊明做官之后,知道自己最终还是不可以做官,于是就弃官而去,他的用意很深远。虽然用意深远,但终究不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就姑且采用了一些托词。不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姑且采用托词,并不是因为他畏惧祸患。当时东普尚未灭亡,刘裕还没有基权夺位,(陶渊明在这时)先把没有发生的事揭露出来,本来就不可以。万一刘裕早死三年,其子刘义符又不能够基夺权位,就如桓温死后,谢安可以使晋复兴一样,为什么将没有发生的谋逆罪名强加给再次振兴东晋的大功臣头上,说出那样过分的言辞呢?这是身为君子之人的厚道表现。所以陶渊明归隐时,只说“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儿弯腰”。仅是如此而已。尽管如此,他这样的话一出来便会助长无礼之人的傲气,(那些无礼之人)不进行仔细揣摩而乐于称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则陶渊明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存在错误的。君子出仕为官,不仅是要践行道,同样也要遵行义。君子结交上下级,一定遵守当时君王订立的制度,这不仅是守法的表现,也是守礼的表现。县令必须束好自己的衣带去见部里监察地方的督邮,这出于君王的诏令、都守的指示,是身为县今必须依照礼制严加遵行的规范。县令只要知道对方是督邮就应该遵守礼节,难道守礼还要看督邮具体是谁吗?对方是老是少,贤能与否,根本就不需要过问。言辞不可以不慎重,传诵古人所说的话,不能不理解其所含有的深意而只去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这个道理就是如此重要啊!【高一10月份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25007A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