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二)2历史(人民教育)试题

陕西省高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二)2历史(人民教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1.1500一1600年,传统社会经济关系确立的日常生活的确定性被打碎,欧洲社会每个人都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政府普遍感到惯性的财源已入不敷出了;大多数人断定,比以前更大的贪婪和更多的邪恶将会在世界上肆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价格革命的影响B.宗教改革的进行C.贫富差距的扩大D.技术革命的发展12.有学者研究发现,圈地运动中“暴力圈地所占比例很小”,16世纪中叶后协议圈地越来越多,18世纪发展为“议会圈地”,而圈地运动不是践踏土地权利,而是明晰和确定土地权利。该学者认为圈地运动A.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B.破坏私有财产神圣性C.是一场“羊吃人”运动D.农民自愿维护庄园制13.下表是根据邬沧萍著作《世界人口》编制的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至1850年,黑奴约为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人口迁移数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量4~5倍3700万①人口迁移规模大,时间长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4.1938一1940年,苏联学校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在校学生数持续增加,共有32.8万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和67.8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940年底,全国共有2359个科研机构,98315名科研人员。这主要得益于A.西方科技的引进B.教育事业的发展C.计划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动开展15.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政府制定对外援助计划时提出用“发展中国家生活质量”(包括“卫生水”“国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居民受教育程度”等)取代原有的“经济增长”概念,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状况的标准。这一变化旨在A.保障亚非国家的经济主权B.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C.化解美苏两大阵营的矛盾D.更好提升联邦德国国际形象16.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这种转变根源于A.西方阵营的分化B.国际关系的多极化C.新兴国家的发展D.国际旧秩序的瓦解高三历史第3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