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密卷]2024-2025学年度学科素养月度测评(二)2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第一学期学科素养第二次测试
2、2024年学科素养考核测试
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素养形成期末测试
4、2023-2024学年度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
5、2024年全旗小学毕业生学科素养检测语文
6、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7、2023-2024学年度
8、2023-2024学科素养语文试卷
9、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素养期中测试
10、2024学科素养测试
2语文答案)
江西省八校协作体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已经成为农业转移人口新的承载地”错,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县域逐渐成为农业转移人口的理想承载地”。)2.D(A项,“也使得城乡界限更为明显”错,曲解文意。材料一是说“广大农民正在以家庭为单位自发形成打破城乡边界的县域城镇化社会生活秩序”,是“打破了城乡边界”。B项,“只是因为县城相较于大城市来说能让他们产生较强的社会归属感”错,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县域城镇化综合成本低,性价比高,“社会归属感”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C项,“材料一引用《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这一政策”错,不是引用,是举例。)3.C(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对农民家庭而言,在县城生活综合成本低,性价比高”。A项,说的是政策推动了农民进城。B项,“杭州市富阳区”不是县域地区。D项,说的是县城幼儿园教育,并没有涉及“综合成本”“性价比”。)4.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1分)先总述县域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当下我国正开启县域城镇化城乡融合的时代契机,(1分)接着从农民家庭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到县城购房引起了购房潮、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多重动力。(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5.①我国县域聚集着约一半的人口,消费潜力巨大,推动县域城镇化能够拓展消费空间,挖掘内需潜力,推动经济发展。②县域是连接城市和服务乡村的基本单元,我国大部分农村位于县域范围内,推动县域城镇化有利于城乡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③县域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推动县域城镇化能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6.B(A项,“使得他对中医技艺产生了怀疑”错,邢师傅没有对中医技艺产生怀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中医,对自己产生怀疑。C项,“外地人来寻找和济堂等内容都从正面展现了昔日和济堂的兴盛”错,外地人来寻找和济堂是从侧面展现和济堂昔日的兴盛。D项,“也透露出了邢师傅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错,和济堂对面刚开了大药房,而和济堂此时生意惨淡,由此可以推测邢师傅内心应是孤寂的。)7.D(“象征着和济堂的命运起伏”错,文中知了叫声主要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和济堂的情况以及邢师傅的心境有所关联,但说其象征和济堂的命运起伏有些牵强。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背景声音,衬托出和济堂的冷清或邢师傅的孤寂等情绪,而非象征命运的起伏。)8.①邢师傅梦到儿子主动要求学习中医技艺,表现了邢师傅对儿子传承中医技艺的期待与自己对传承中医技艺的坚守;②邢师傅伸手抓儿子时,儿子却不见了,体现了邢师傅渴望中医技艺后继有人这一愿景的破碎,也折射出了邢师傅对中医技艺现实困境的无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9.①和济堂在邢师傅祖父辈时的兴盛与在自己手中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传统中医技艺渐渐被大众疏远;②邢师傅跟随父亲学习传统中医技艺的热情满满与儿子对中医技艺的不屑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传统中医技艺不被年轻一代所认可;③和济堂生意的惨淡与和济堂对面大药房生意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中医的疏远,突显了传统中医技艺的衰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10.CFH(原文标点为: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11.C(A项,前者是“占据”,后者是“跨步”。B项,都是“听任”。C项,前者是“死”,后者是“逃跑”。D项,前者是“知道”,后者同“智”。)12.B(“仅依靠几千人就冲破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因此王勃认为曹操具有很强的军事谋略”错,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说曹操冲破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只是说诸葛亮手握十万大军没有擒获曹操,此处王勃是为了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策略,不是赞赏曹操。)13.(1)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宰相,遭逢这样的时机,各自寄身于英明的君主,一个在蜀汉立功,一个在伊水、洛水扬名。(“际会”“册名”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2)曹操趁着(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因”“耻”“信”各1分,句意1分)14.①材料一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治国理政能力,将其与子产相提并论,并认为司马懿不如诸葛亮。(2分)②材料二认为诸葛亮不擅长随形势发展筹划、施展用兵之道。(1分,考生只要答出“诸葛亮不擅谋略”即可给分)③材料三认为诸葛亮用仁义、欺诈谋取天下(荆州),与曹操是一类人。(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朝覆灭,天下分崩离析,英雄豪杰角逐帝位。魏氏占据中原,刘氏据守益州,他们各自在国内兴兵,成为当时的霸主。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宰相,遭逢这样的时机,冬自寄身于英明的君主,一个在蜀汉立功,一个在伊水、洛水扬名。曹丕、刘备去世之后,都由他们的儿子继承王位,诸葛亮和司马懿各自接受了托孤的重任,辅佐年幼的君主,他们没有辜负承诺,也都成了国人敬仰的名臣,辅佐皇帝【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