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答案

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卷行天下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文通出用1940材料一随着明朝的力量逐渐延伸到边疆地区,边疆各地民情风俗与文化各异,将王道教部聘述中化推及边地的化外民众,是明朝立国以后国家秩序重建的重要内容。在北方地区,为更好地经略蒙古,永乐帝对鞑和瓦刺两部采取招抚与打击并行的政策,五次亲征蒙古,设九边(1)镇,同时恢复扩大互市贸易。在东北地区,永乐到宣德年间,明朝广建自辽东到奴儿的干驿(2)路,多次派人巡视,加强对当地的治理。在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广泛分布的地区,设立土府州县和宣慰、宣抚、安抚司等机构,依靠当地土官,教化黎民,安定西南。明朝颁布《大明律》的补充条例,对土司的权利、义务(如纳贡、出兵)作出规定,对民族纠纷的审判程序予以明确。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下)材料二清朝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一理藩院。驻边大吏统领边区军、民政务,其设置名目因地而异。清廷还大力进行民族立法工作,制定《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清朝在明朝基础上,推行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一政策虽算不上完全彻底,但总体而言,其毕竟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减轻了西南民族聚居区人民的负担,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9.阅材米是阁重失盛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根据现有材料统计,从1862年奕诉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和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到1894年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其中培养各种外语人才的有7所;培养工程、兵器制造、轮船驾驶等方面人才的有11所;培养电报、通讯人才的有3所;培养陆军、矿务、军医人才的各有1所。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一1919)》材料二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呈现出本土化趋势。进入民国时期,1922年发生了全国范围的非基督教化的社会运动一一收回教育权运动。自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后,清华、燕京大学等校相继成立、组建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辅仁、齐鲁等大专院校成立了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商务印书馆1935年编辑出版的一套“大学丛书”,涵盖了不同学科的内容,该套丛书出版后,初步奠定了民国时期中国学者自编中国化大学教材与参考书的基础。高三历史第5页(共6页)
本文标签: